柳青:文学是“六十年一个单元”_水肥一体化_乐鱼vip下载/乐鱼体育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18329589137

  • 柳青:文学是“六十年一个单元”

    时间: 2024-02-11 17:39:18 |   作者: 水肥一体化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上,刊登了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小说《在旷野里》。柳青这部长篇遗作写作于1953年,且并未全部完成,可今天发表出来,仍引起很大反响。在这一期《人民文学》的“卷首语”中,主编施战军不仅说:“新时代会欢迎、研思这部《在旷野里》。”甚至认为:“文学史会记载、评述这部《在旷野里》。”

      柳青最著名的作品,是被称为中国“十七年文学”重要收获之一的《创业史》。《创业史》是在陕西完成的,他在这里驻留、写作的数十年中,不断地对一些青年作家提示:文学是“六十年一个单元”。即文学是长久的事业,作品是需要长时间方可结论评价的。《在旷野里》成稿时间已经七十年了,它的面世且发生影响,也是柳青“六十年一个单元”的文学理念的回应或一个验证。

      在一次“作协”会的发言中,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

      1951年,柳青出版了以陕北沙家店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但他在9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要求我们继续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那些以为曾经结合过一时群众就够一辈子受用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在这样思想支配下,第二年,1952年5月,柳青便由任职的北京来到陕西,在长安县一个叫皇甫村的地方,一扎下去就是十四年。

      按柳青的想法,他本是要在这里终老的。这个信念,他始终没动摇。起初下去几年,柳青忙于深入生活,参与农村改造过程,并不着急拿出文艺作品,这在当时颇引起一些圈子里的人非议。一些文艺界人士甚至在一些场合,公开表现出对柳青这种一扎到底深入生活方式的不屑。这样的情况,直到1959年《创业史》发表并引起轰动,才销声匿迹。但在特殊时期,柳青生活基地居所被损坏,他们一家才不得不辗转在西安落身。后虽又搬回离原生活基地皇甫村不远的韦曲乡镇,但物是人非,柳青想一辈子结合群众的向往,只能这样曲折而不完满地实现。

      这十多年间,柳青与皇甫的人民,结下了生死友谊。柳青一直患有严峻的过敏性哮喘病,《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便与人进山,冒险打狼,因为他们听说狼油能治;柳青妻子马葳逝世后,长安县干部群众站出来,安排柳青家庭,照顾柳青子女;柳青病重,正无依靠,他们赶来了,一次次背柳青去医院……柳青骨灰安葬那天,镐河两岸的乡亲们纷纷来到神禾塬,向柳青告辞。许多人挥泪扬起了锨,把黄土抛向墓穴。老乡们说:“柳青活着是我们的人,死后也要和我们一样埋。”

      虽然身处群众之中,可柳青却总认为还应当更深入地了解群众:明白他们心理,他们特定情况下的活动,甚至发怒时的骂人……

      笔者在大学时在课堂上,听与柳青有很深关系的蒙万夫老师讲“柳青研究”。蒙老师不拘教本,凭着他对柳青的接触和进一步探索,他讲了一些平常课本中见不着的佚事。此时记出,应该距事实无大的差池。

      皇甫村有个女人,颇能骂街。常常张嘴就来,一两个小时不重样。柳青是“县上”干部,又是知识分子,大家很尊重,这女人没对柳青张过口。柳青不满足,因为这特别语言的生动非平常可比,有必要了解,一次,他将这女人一只鸡隐匿,然后蹲在一边,听那女人“上天入地”地骂,完了后上前致歉,原鸡奉还。

      熟人之间,间或碰触,这样的一种情况多见,容易把握,生人呢?长安县城边,有高坎,下面是做小买卖的商贩。柳青上了高坎,有意蹭下几块黄泥,惹得人不高兴。那反应有怒目,有叫骂,有忍让,世人的当时情态,由此可见一斑。

      1960年,《收获》杂志转载了《创业史》第一部。之后,柳青亲自进了一趟终南山。对村民进山割竹的艰辛有了切身感受。回来之后,对书中梁生宝领人割竹的章节进行了修改,使这一节成了书中极有神采的一段。

      《创业史》中有一重要人物——姚士杰。这个人物表面上装得一本正经,但是,他却以堂姑父的长辈身份,奸污了在他家做活的妻侄女素芳。姚士杰是男人,他的心理柳青可以揣摩,可素芳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为了写得真实,柳青向妻子马葳询问,相互探讨,最终将这段表现特别情状下的人物心理刻画了出来。

      柳青写《创业史》,就是想把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用艺术的笔触体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他是亲自参与始终的。但是,他又不仅用艺术笔触,他常常以一名农民、社员的立场,直接支持,置身其中。

      1960年5月,《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但就在这前一个月,柳青便将该书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一分不留地捐献给了当时的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他又为给生产队通电购买电线花去了自己全部积攒,最后弄到不仅无分文存款,还欠了出版社的债。

      1962年4月,由于饲养治理不善,柳青居住的皇甫各生产队一般发生牲口死亡现象。柳青停止了《创业史》第二部的写作,同公社干部王培德及“梁生宝”原型王家斌一起,检查了全公社各生产队饲养室,和饲养员一起座谈,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最后由柳青执笔,写了一个《耕畜饲养治理三字经》。这个“三字经”,后经社里饲养员及干部群众讨论后油印下发。长安县政府见到之后,马上将它印成插图小册子,发给全县饲养员。

      1972年,柳青听到陕北老家的家属亲友告知,当地因连年干旱造成集体经济困难和人民生活困难状况,“于心不安”,在西安写出一篇数千字的《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文章,根据当地气候状况,提出了“陕北地区就是不宜于着重进展农业生产”,而“气候、土壤和地势是天然的最理想的苹果产区。”甚至富有先见地希望“全部坡地培养成林以后,陕北地区将成为中国的先进经济区——园艺基地,并变成全球著名的苹果园之一……”

      柳青是一位认线年时,《创业史》虽还没有显身,但柳青已深入生活六年多了。当时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感到他可能在酝酿大作品,便在当年5月,向柳青约稿,并要求确定出书关系。不久,柳青回信:“我的小说第三遍稿,还远没有写完。写完后,还要发表,发表后才能谈到出版问题。我的想法是在离出书还很遥远的时候,不作任何过早的协议,给自己增添心思。”婉言谢绝了签订约稿合同。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一家重要报纸的记者到全国各地采访,了解文艺界老作家的思想状况。到西安时,采访了柳青。柳青当时身患重病,《创业史》又正被批判,但他却大谈他的《创业史》写作计划。说要把身体养好,要修改第一部,写第二部、第三部……只要条件同意,还要回皇甫村去……

      在一个非常时期,柳青被迫搬到西安。柳青患有严峻过敏性哮喘,可当时住处前后有几个公厕,西边一个牲口棚,东边一个醋厂,每当刮风,都带来气息刺激着柳青;可没有风,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柳青更受不了。1970年夏天,柳青被送医院抢救达十一次之多。

      三四年后,他们全家才离开那个地方,新住处虽然条件很一般,但由于没了那要命的气味,柳青全家都异常兴奋。当时虽还在特殊时期,可等安排住好之后,柳青竟意外地在竹篾条幅上书写了一首诗:

      人们见到柳青的第三首诗是在粉碎“”时。当时人们敲锣打鼓庆祝,重病的柳青求医生同意他到西安钟楼转一圈。回来后,他写下一诗:

      惋惜,这稍稍正常的日子不过一年多,无论柳青怎样拼命,他却只能留下一部未完成书稿的遗憾,与他心爱的人民和书中形象告辞。但是,柳青的人生应当是无憾的,他的巨著《创业史》,即使仅仅第一部,也是坚实而非凡的。今天他的作品《在旷野里》发表,使我们在柳青离世近半世纪后仍不能不再次忆念他,也忆念他“六十年一个单元”的文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