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眼看农博丨科技构筑新高地_植保打药机械_乐鱼vip下载/乐鱼体育平台

全国服务热线:18329589137

  • 热眼看农博丨科技构筑新高地

    时间: 2023-11-20 12:04:04 |   作者: 植保打药机械

      在今年的省农博会上,一台摩天轮般的智能化立体栽培机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台用于蔬菜育苗的机器,可根据场地大小扩展,实现水、光、温等智能化控制,既可补光又可上营养液。像这样科技含量十足的展品在农博会上还有很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增加了“底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89年,国务院作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唱响了科技兴农主旋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激发主体研发活力,农作物产量、品质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17年,我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63%,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056亿元,是1978年的43.7倍。

      科技因子为浙江田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创新构筑起了浙江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从传统的铁耙、锄头,到双轮双铧犁、七铧犁等简易农机具,再到测深施肥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机具,今年省农博会上展出的不同年代的农耕机具,唤起了几代人的回忆。参观者们纷纷感叹,科技让农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农机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器换人”呈全面加速推进态势,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前,100亩地几十个人都管不过来,而现在光靠夫妻俩种种就够了,现代农机的发展让农忙也变得不忙了。”农博会上,余姚市舜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柏铭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开始有农户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如今,从播种到加工,几乎整个生产过程都使用农机,大大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随着农机装备保障水平快速提升,我省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水稻机插面积今年首次超过4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突破75%,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左右。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机器换人”也驶入了快车道。

      与此同时,我省农机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农机与农艺(牧)、农机化与信息化充分融合,农机“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作用逐渐凸显,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稳步提升,一大批新装备新技术加速普及应用。

      此次农博会上,我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国星月集团带来的测深施肥高速插秧机吸引了不少种植户的目光。“这台机器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效能与进口机不相上下,价格比进口机实惠不少。”中国星月集团浙江大区经理钱金堂自豪地说,“四五年前农户大多购买进口农机,但近两年,随着国产农机品质与售后服务水平大大提升,高性价比的国产农机逐步得到了农户的认可。今年,我们的星月神高速插秧机销量占全省插秧机销量的50%以上。”

      一年四季,春种夏收,夏播秋收,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效率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世代伴随农民的镰刀、麦场、畜力犁、耙等,正悄然退出农业生产,田野里,处处可见驰骋的“铁牛”。农业机械化正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逐渐成为历史,农民正在成为一种体面的、有奔头的职业。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一旦遇上干旱、暴雨等恶劣天气,就意味着欠收,甚至颗粒无收,“看天吃饭”是对传统农业最形象的概括。

      现在,全自动控制玻璃大棚、远程虫害预警监测、二维码全程追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农业真正做到了“知天而作”。

      省农博会数字农业馆的玻璃大棚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智能仪器。“传统的施肥灌溉方式低效、易污染,简单的水肥一体化应用需要人工配肥、泵打,比较麻烦。”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区经理唐寅向记者介绍,现在通过土壤类传感器、植物本体传感器、无线田间气象站等前端“触手”,可以全方位搜集植物生长数据和环境参数,云平台通过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可自动调控生产环境、施肥灌溉。“智慧化生产的硬件设施目前已经成熟。今年,我们主要对植物体的数据模型进行升级、丰富,不断提高数据精度,准确把握不同植物每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实现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唐寅说。

      从依靠经验生产,到作物需要多少给多少,需要什么给什么,我省的农业生产正在向数字化与精准化迈进。截至2017年,我省已建成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99个,今年预计再建成30个。

      近年来,我省还大力发展“互联网+”,开展智慧农业云平台产业统计、农村经营、畜牧监管、农业机械等行业数据建设和农业可视化监控中心建设,提升数字监管水平和行政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已有4.5万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省级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全面实现养殖污染治理信息化监管;农机监理业务、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和补贴申请办理掌上系统不断优化升级;农村村级财务和土地承包信息基本实现从铅笔到电脑、从算盘到程序、从单机到联网数据化管理的转变。

      走进省农博会绿色生产馆,只见台州市农科院西兰花产业链展台上,除了摆放着自主研发的“台绿”系列西兰花新品种,还展示了西兰花发酵饲料、西兰花天然提取片剂等衍生产品。“目前‘台绿’系列西兰花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农户不用再高价购买进口种子,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效益。”“台绿”西兰花育种创新团队陈伟强说。小小的西兰花,也能“玩”出大花样,这背后是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早在2001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之后又制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为我省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出台《关于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浙江科技大市场对2012年至2016年春拍竞拍成交的科技成果调查显示,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成交44项,成功产业化23项,实现销售收入7.71亿元,产业化成功率达52%。

      如今,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得以在浙江广袤的田野上遍地开花,推动浙江农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